|
【科普】建筑與人體熱舒適度2021-02-24 11:23來源:綠色建筑研習社
主要因素 人體的熱舒適度取決于室內環(huán)境,即室內溫度、相對濕度以及氣流流動速度。 熱舒適度 最佳范圍
溫濕度監(jiān)控系統(tǒng) 人體的熱平衡 人體向外的散熱方式主要有:傳導、輻射、對流、蒸發(fā)。人體是恒溫的,如果人體放出的熱量大于其新陳代謝所產(chǎn)生的熱量,人體就會感覺到冷;相反,如果人體向環(huán)境釋放的熱量小于新陳代謝所產(chǎn)生的熱量時,熱量就會積聚在人體內,人體就會感覺到熱。 適宜的建筑舒適度
影響人體熱舒適度的因素 主觀因素:
客觀因素:
熱舒適度的目標
我國采暖期熱舒適度問題 采暖過度或采暖不足:受太陽輻射不同,南側房間過度采暖,過熱導致人們開窗降溫,損失了熱量,室外灰塵還污染了室內空氣;北側房間氣溫低,感覺不舒適。 空氣流動性差、污染嚴重:老舊建筑不是很關注建筑換氣,室內會出現(xiàn)含氧量低,二氧化濃度高,對人體危害很大。 冬季室內干燥、相對濕度低:北方地區(qū)降水較少,室內溫度高,空氣蒸發(fā)量大,污染物多,人體水分流失較多,會感覺到干燥不適。 改善的手段 主動式干預:通過建筑設備人為的、主動的進行干預 被動式改善:通過建筑圍護結構的熱惰性,通過更好的利用自然和建筑本身而不依靠建筑設備來干預 被動式的改善手段 避免短板效應以加強絕熱能力:對于建筑的隔熱性能而言,建筑外圍護結構的絕熱能力是由絕熱性能最差的部位所決定。窗戶中的玻璃是建筑的熱工量最薄弱部位,應進行特別設計。另外要避免由于各種設計不合理造成的建筑冷橋。 Low-E玻璃 通過溫室效應來加強得熱能力:“溫室效應”是典型的太陽能得熱方式,在寒冷的冬季應合理應用。建筑被動式太陽能設計主要有兩種:直接得熱和間接得熱。直接得熱通過把太陽輻射熱儲入建筑物的各種蓄熱體內,然后分不同時間逐步釋放;間熱得熱是通過加熱各種熱媒來接收和儲存太陽能,再通過熱媒來加熱室內空氣或者室內各種蓄熱體的方式。直接得熱最為有效也最為經(jīng)濟。 不同Low-E玻璃對比 (左圖)單片Low-E節(jié)能玻璃 (中圖)膠合Low-E節(jié)能玻璃 (右圖)單中空Low-E節(jié)能玻璃 通過蓄熱設計強化時間滯后效應:室內溫度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隔熱材料和蓄熱材料的配置,合理設置將會產(chǎn)生室內氣溫的變化滯后于室外氣溫變化的現(xiàn)象,這就是“時間滯后”現(xiàn)象。 設置氣候緩沖區(qū)來控制熱舒適度:常見的氣候緩沖區(qū)有防寒門斗、封閉陽臺、北側的輔助房間等。 (左圖)獨立住宅冬季煙囪效應示意圖 (右圖)獨立住宅夏季煙囪效應示意圖 利用煙囪效應進行室內空氣對流的控制和換氣:由于溫度和高度不同會造成空氣壓力差,從而形成室內氣流的運動,叫“煙囪效應”。在被動式設計中,煙囪效應不僅對建筑熱舒適度的改善,而且對于設計一種健康而又潔凈的室內空間,都有重要意義。 上一篇: 【溫哥華】全球最高被動式建筑
下一篇: 河北兩會進行時:“被動房”成熱點
|